读书心得分享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书心得分享,欢迎大家分享。
读书心得分享1《三国演义》是以蜀国为正统写东汉末年到晋统一全国之间的史事。尤其以魏蜀两大国之间的矛盾斗争为主干;写魏、蜀两方时,又以蜀国的故事为重点。写蜀汉时,则以诸葛亮为中心;在写诸葛亮时,又以隆重决策为关键,这说明了作者维护汉家正统的思想。
《三国演义》中有姓名和行动的人物约四百多个,其中写的出色的便是三绝。
曹操的形象,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是“奸”,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则是残暴和狡诈。他一方面消灭异己,另一方面又开脱自己的罪名。同时,他又不是头脑简单的暴君。虽然要一心杀死异己,他十分明确的把握着“当杀则杀,不当杀则不杀”的原则,从不一意孤行。另一个字便是“雄”,他志向高,心怀天下,富有政治谋略,能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不计较一时得失。所以称曹操为乱世奸雄。
关羽是有名的英雄,他文武双,智勇兼备,在他复杂的个性中有民间色彩,又有封建色彩。因此,他在劳动人民和统治阶级中,有同样的地位和威望。答案补充接上文
诸葛亮是罗贯中着重刻画的人物。作者在他出山前和死后69年只用了五十回,而他出山时的短短二十七年就永乐一般以上的篇幅来写他的活动。由于作者的极力刻画,使他成了年近乎“完人”的人。
《三国演义》被作者写的如此惟妙惟肖,真当之无愧为四大名著之一。
读书心得分享2去年暑假,逛新华书店,我在一个被人忽略的角落里发现了一本书——非常感人的《三杯茶》。
敬上第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再奉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这就是一个美国人想要告诉我们的。35岁的摩顿森因救援同伴,攀登乔戈里峰失败,被巴尔蒂人救起,发现当地贫穷并且没有学校,特别是女孩。他为了报答当地人的救命之恩,决心在当地建立学校。历经12年,他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建了60余所学校。目前他是中亚协会负责人。他为了一句承诺,奔走于世界各地,他那执著的精神和为孩子们奉献的心感动了我。
世界上再高的山峰,总有人能够征服!世上真正最能攀登的高峰是什么?是消灭贫穷、是消灭恐怖主义、是世界和平!
摩登森先生,是这座山峰上最伟大的登山者,他超越了登山的意义,一个普通的美国人,在那个仇视着美国的地方、在那个恐怖组织的温床里、在那些贫穷但善良的村落间,在那里撒布着希望的光芒,知识的种子,亦是和平的种子。
一个人的力量尚且如此,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为他人着想,为他人付出一点爱,那么在这世上怎么会有贫穷、恐怖主义呢?
让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些计算题吧:
在巴基斯坦或阿富汗,一个孩子一个月的教育费用是一美元,一支铅笔的费用是一美分,一位都是一天的薪水是一美元。
在我们贫困的山区,这又是如何换算呢?
行动起来吧!
正如书的封面所写:一个人,一个承诺,一段辛苦漫长的旅程,许许多多人的爱心,一个美丽的承诺,终于兑现。作文
读书心得分享3《三杯茶》——[美]葛瑞格·摩顿森[美]大卫·奥利佛·瑞林
最开始吸引我的,是这书的封皮是三个包着头巾的女孩子在看书,封面上写着“《三杯茶》是继《追风筝的孩子》《灿烂千阳》之后描述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最动人之书。”
提到的两本书中,前一本我是看过的,当时看完的想法很多,然后读这本书的时候,又是一口气读完的。
一个身无分文的美国穷小子,为了实现对巴尔帝人的承诺,为了让科尔飞的孩子们能够上学,他用他可以做的一切甚至不止一次冒着生命的危险。他从一个村子开始,两个村子,整个巴基斯坦西北部,最后还到阿富汗。他从写580封信申请捐款,到最后中亚协会的成立。他从一个无名小卒开始,到在巴基斯坦和美国声名远扬。
整个故事读下来,我会去想是什么让摩顿森这样一直走过来,为了一个承诺,不知道奔波付出了什么,为了一座学校,由此而来的是580封信,朋友的离去,一座桥,还有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奔波。
这是一个有关承诺的故事,为了这一个故事,与之而来的是摩顿森又完成了的六十多个承诺,他的足迹遍布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喜马拉雅山区,在十几年里,一个人一个承诺一段辛苦漫长的旅程!
这是一个像是回忆性质的故事,读完这本书,我想似乎能听到从那学校里传来的孩子的读书声,那是一座因为一个承诺而筑起的学校,也许这个故事会在那里一直流传,然后每当人们看到那座学校,便会想起那个为了一个承诺而努力的摩顿森吧……
会想到在巴基斯坦的世界中,“三杯茶”,是巴尔蒂人交朋友的方式。
第一杯茶,你是陌生人;
第二杯茶,你是我们的宾客;
第三杯茶,你是我们的家人,我们愿意为你做任何事,甚至是死……
读书心得分享4我很庆幸自我是一名老师,因为老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老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
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老师的快乐,让我体味到了当老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老师的成功的真谛――走近书本,就是完善生命。老师的快乐,来自读书。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最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最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资料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个性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齐做同样的事,
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
虽然此刻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 ……此处隐藏8272个字……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应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贱庸俗而惭愧;在临终的时候,它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必须抓紧时间充分生活,因为一场莫名奇妙的疾病活一次意外的悲惨事故都可能是生命突然中止。”
这不仅表达要珍惜时间,还表达了保尔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也不忘布尔什维克,也不忘人民。
在这本书里,从保尔小时候一直讲到了保尔的生命的最后一刻。生命何其宝贵,只有一心为他人生命才会变得光彩,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也就是这样。为人民,为社会,为大家的人的生命才会光彩,人活着,就是要为别人奉献,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百善而不足,一不善而足。在做好事时还要注意少做坏事。在佛教里千善才能抵一过,可见保尔做了多少好事。
如果说刘伯承是军神,那么保尔无疑是军圣,在战斗中,他屡建奇功,多次受伤,但死神总夺不去他的生命。
我们向保尔顽强的精神学习吧!
读书心得分享13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书中主人公鲁滨孙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无论遇到了什么危险与困难都应该坚强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要争取,绝不轻言放弃!
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一个人在航海途中遇到了可怕的大风浪,船翻了,除了他船上的人无一生还。他流落到了荒岛上。凭着他惊人的毅力与勇气,二十八年后,终于逃出了荒岛回到了英国。这个既倒霉又幸运的人就是书中扥主人公鲁滨孙·克罗索。
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20xx年,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初到荒岛时,鲁滨孙认为自己没有希望了,一定会死在那里。他说:“我整天悲痛着我这凄凉的环境,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也没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兽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独特的个性体现出来了,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不再只整天沉浸在自己设计的悲观中了,开始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他用双手,创建了自己的家园,他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他最后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了种植园,有了牧场,还有两处较“豪华”的住所。……这些没有一件不是费了他很多的力气,克服了种种困难后才得到的。
看完《鲁滨孙漂流记》,我不禁反省自己:假如我流落到了孤岛上没有食物吃,没有衣服换,能活几天?三四天?五六天?我又能干些什么呢?我连平日自己的衣服也要妈妈洗!再说没有一个人与我聊天,讲话,多孤单啊!可见鲁滨孙是多么的乐观向上!我要像鲁滨孙学习不怕困难,乐观的精神,要学习他不论遇到什么危险都绝不轻言放弃的斗志!我也要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读书心得分享14今天我把妈妈给我买的故事书《夏洛的网》读完了。如果你想知道有什么情节的话,我就来给你们讲讲吧!
从前,有一个农场的母猪在春天里生了11只开爱的小猪。可是母猪只有10个___,所以有一只小猪便发育不良。正当农场主要杀掉这只小猪时,农场主的女儿阻止了他。农场主的女儿把这只小猪放在自己叔叔的农场里。在那里,那只小猪交了很多很好的朋友。其中一个就是夏洛(是一只蜘蛛)。夏洛为了不让小猪在圣诞节被烤成火腿,就在自己的网上织了不同的词语,如:“了不起。”“光彩照人”等。到了最后,小猪成了宠物比赛的冠军时,我们开爱的夏洛却生下孩子死去了。就这样,这个美丽而又伤感的故事完了。
《夏洛的网》读后感:这个故事让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只要努力,就可以做的!
读书心得分享15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和“从做中学”这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把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说教学是“连续重建的工作,应从儿童先有的经验进入有组织的真理研究的阶段。”他认为儿童由4岁到8岁为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所得的知识得自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备。由8岁到12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这时儿童能力渐强,可以学习间接的知识。但是间接知识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须应生活之需而为生活所用,否则呆读死记就会成为大脑负担,就像不能利用从敌人那里缴获的战利品,反而被战利品所拖累一样。第三个阶段就是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期,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或事物规律,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杜威指出,教育最初须是人类的,以后才是专业的。科学家的出发点是追求知识,儿童的出发点是生活生长。
现在的课堂依然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领路人。”这和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点是相一致的。现在很多课堂上老师都注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实践,动手做一做,然后自己总结出公式或者数学规律,自己总结出的这些规律。学生不仅记忆深刻,而且理解很透彻。这样让学生“从做中学”的方法,学生依然受益匪浅。特别是小学,学生在学习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由于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强,当我们学习这方面抽象知识的时候,都是借助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做一做,然后和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儿童的知识虽然很疲乏,但当他全力以赴探讨那些感觉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的时候,他会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肯于动脑筋和费心血。一般教师脱离儿童生活而仅仅为准备考试才向学生提出问题,儿童却是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的。实际上锻炼良好的大脑比在大脑中堆放不能消化的公式和定理有价值得多。如果单纯把儿童当成容器,以高压的手段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就会招致学生反感,或则迫使他们敷衍应付。
在我们身边的确有很多非常负责任的老师,每天到班里就给孩子们辅导,让孩子们做题学习,教室里每天都能看到这些老师忙碌的身影。孩子们每天的作业他们都会认真批改,然后占用很多本该属于孩子们的休息时间或者上其他副科的时候,让孩子们做习题。这样利用死磨的方法,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毕竟孩子们已经熟能生巧了。但是这也剥夺了孩子们的自由学习时间,副科也是他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一门技能。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也是学生所不喜欢的。这样也在无形中给老师增添了很多负担,每天不间断地辅导和批改作业,占用了老师大量的工作时间,让老师忙碌得没有时间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也没有时间去钻研教材,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控能力,更没有时间去搞教研,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整天埋头于作业、试卷、辅导之中不能自拔。最后累垮了自己的身体,累哑了自己的喉咙,但是学生还不领情。
老师要想真正做到以“儿童为中心”一定要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而不是剥夺儿童学习其他课程的时间来学好语文和数学这两门所谓的主课。儿童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儿童的成长是全方位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真正给孩子们自由,让孩子们自由成长,让孩子们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己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而不是在老师的高压逼迫下学习。教师应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启发者和诱导者,应彻底改变压制儿童自由和窒息儿童发展的传统教育。